Portal de Leis da China - CJO

Encontre as leis e documentos públicos oficiais da China em inglês

InglêsArabeChinês (simplificado)NeerlandêsFrancêsAlemãoHindiItalianoJaponêsCoreanaPortuguêsRussoEspanholSuecoHebraicoIndonésioVietnamitaTailandêsTurcoMalay

Código Civil da China: Livro VI Sucessão (2020)

民法典 第六 编 继承

Tipo de leis Escritórios de

Organismo emissor Congresso de pessoas nacionais

Data de promulgação 28 de maio de 2020

Data efetiva 01 de janeiro de 2021

Status de validade Válido

Âmbito de aplicação Em todo o país

Tópico (s) Lei civil Código Civil

Editor (es) CJ Observer Xinzhu Li 李欣 烛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
(2020 年 5 月 28 日 第十 三届 全国 人民 代表 大会 第三 次 会议 通过)
第六 编 继承
第一 章 一般 规定
第一千一百 一 十九 条 本 编 调整 因 继承 产生 的 民事 关系.
第一千一百 二十 条 国家 保护 自然人 的 继承 权.
第一千一百 二十 一条 继承 从 被 继承人 死亡 时 开始。
相互 有 继承 关系 的 数 人 在 同一 事件 中 死亡 , 难以 确定 死亡 时间 的 , 推定 没有 其他 继承人 的 人 先 死亡。 都有 其他 继承人 , 辈份 不同 的 , 推定 长辈 先 死亡 ; 辈份 相同 的 , 同时死亡 , 相互 不 发生 继承。
第一千一百 二十 二条 遗产 是 自然人 死亡 时 遗留 的 个人 合法 财产.
依照 法律 规定 或者 根据 其 性质 不得 继承 的 遗产, 不得 继承.
第一千一百 二十 三条 继承 开始 后, 按照 法定 继承 办理 ; 有 遗嘱 的, 按照 遗嘱 继承 或者 遗赠 办理 ; 有 遗赠 扶养 协议 的 , 按照 协议 协议.
第一千一百 二十 四条 继承 开始 后, 继承人 放弃 继承 的 , 应当 在 遗产 处理 前, 以 书面 形式 作出 放弃 放弃 继承 的 表示 ; 没有 表示 的 , 视为 接受 继承.
受遗赠人 应当 在 知道 受 遗赠 后 六十 日内, 作出 接受 或者 放弃 受 遗赠 的 表示 ; 到期 没有 表示 的 , 视为 放弃 受 遗赠.
第一千一百 二十 五条 继承人 有 下列 行为 之一 的 , 丧失 继承 权 :
(一) 故意 杀害 被 继承人 ;
(二) 为 争夺 遗产 而 杀害 其他 继承人 ;
(三) 遗弃 被 继承人, 或者 虐待 被 继承人 情节 严重 ;
(四) 伪造 、 篡改 、 隐匿 或者 销毁 遗嘱, 情节 严重 ;
(五) 以 欺诈 、 胁迫 手段 迫使 或者 妨碍 被 继承人 设立 、 变更 或者 撤回 遗嘱, 情节 严重。
继承人 有 前款 第三 项 至 第五 项 行为, 确 有 悔改 表现, 被 继承人 表示 宽恕 或者 事后 在 遗嘱 中将 其 列为 继承人 的 , 该 继承人 不 丧失 继承 权.
受遗赠人 有 本条 第一 款 规定 行为 的, 丧失 受 遗赠 权.
第二 章 法定 继承
第一千一百 二十 六条 继承 权 男女平等。
第一千一百 二 十七 条 遗产 按照 下列 顺序 继承:
(一) 第一 顺序 : 配偶 、 子女 、 父母 ;
(二) 第二 顺序 : 兄弟 姐妹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
继承 开始 后, 由 第一 顺序 继承人 继承, 第二 顺序 继承人 不 继承 ; 没有 第一 顺序 继承人 继承 的 , 由 第二 顺序 继承人 继承.
本 编 所称 子女, 包括 婚生子女 、 非婚生子女 、 养 子女 和 有 扶养 关系 的 继 子女.
本 编 所称 父母, 包括 生 父母 、 养父母 和 有 扶养 关系 的 继 父母.
本 编 所称 兄弟 姐妹, 包括 同 父母 的 兄弟 姐妹 、 同父异母 或者 同母异父 的 兄弟 姐妹 、 养 兄弟 姐妹 、 有 扶养 关系 的 继 兄弟 姐妹.
第一千一百 二 十八 条 被 继承人 的 子女 先 于 被 继承人 死亡 的 , 由 被 继承人 的 子女 的 直系 晚辈 血亲 代 位 继承.
被 继承人 的 兄弟 姐妹 先 于 被 继承人 死亡 的 , 由 被 继承人 的 兄弟 姐妹 的 子女 代 位 继承.
代 位 继承人 一般 只能 继承 被 代 位 继承人 有权 继承 的 遗产 份额.
第一千一百 二 十九 条 丧偶 儿媳 对 公婆, 丧偶 女婿 对 岳 父母, 尽 了 主要 赡养 义务 的 , 作为 第一 顺序 继承人.
第一千一百 三十 条 同一 顺序 继承人 继承 遗产 的 份额, 一般 应当 均等.
对 生活 有 特殊 困难 又 缺乏 劳动 能力 的 继承人, 分配 遗产 时, 应当 予以 照顾.
对 被 继承人 尽 了 主要 扶养 义务 或者 与 被 继承人 共同 生活 的 继承人, 分配 遗产 时, 可以 多分。
有 扶养 能力 和 有 扶养 条件 的 继承人, 不尽 扶养 义务 的, 分配 遗产 时, 应当 不分 或者 少 分.
继承人 协商 同意 的 , 也 可以 不均 等。
第一千一百 三十 一条 对 继承人 以外 的 依靠 被 继承人 扶养 的 人, 或者 继承人 以外 的 对 被 继承人 扶养 较多 的 人, 可以 分 给 适当 的 遗产.
第一千一百 三十 二条 继承人 应当 本着 互谅互让 、 和睦 团结 的 精神, 协商 处理 继承 问题。 遗产 分割 的 时间 、 办法 和 份额 , 由 继承人 协商 确定 ; 协商 不成 的 , 可以 由 人民 调解 委员会.或者 向 人民法院 提起 诉讼。
第三 章 遗嘱 继承 和 遗赠
第一千一百 三十 三条 自然人 可以 依照 本法 规定 立 遗嘱 处分 个人 财产, 并 可以 指定 遗嘱 执行人.
自然人 可以 立 遗嘱 将 个人 财产 指定 由 法定继承人 中 的 一 人 或者 数 人 继承.
自然人 可以 立 遗嘱 将 个人 财产 赠与 国家 、 集体 或者 法定继承人 以外 的 组织 、 个人.
自然人 可以 依法 设立 遗嘱 信托。
第一千一百 三十 四条 自 书 遗嘱 由 遗嘱 人 亲笔 书写, 签名 , 注明 年 、 月 、 日.
第一千一百 三十 五条 代书 遗嘱 应当 有 两个 以上 见证人 在场 见证, 由 其中 一 人 代书, 并由 遗嘱 人 、 代书 人和 其他 见证人 签名, 注明 年 、 月 、 日.
第一千一百 三十 六条 打印 遗嘱 应当 有 两个 以上 见证人 在场 见证。 遗嘱 人和 见证人 应当 在 遗嘱 每一 页 签名, 注明 年 、 月 、 日.
第一千一百 三 十七 条 以 录音 录像 形式 立 的 遗嘱, 应当 有 两个 以上 见证人 在场 见证。 遗嘱 人和 见证人 应当 在 录音 录像 中 记录 其 姓名 或者 肖像 , 以及 年 、 月 、 日.
第一千一百 三 十八 条 遗嘱 人 在 危急 情况 下, 可以 立 口头 遗嘱。 口头 遗嘱 应当 有 两个 以上 见证人 在场 见证。 危急 情况 消除 后, 遗嘱 人 能够 以 书面 或者 录音 录像 形式 立 遗嘱 的 的, 所 立 的 口头 遗嘱 无效。
第一千一百 三 十九 条 公证 遗嘱 由 遗嘱 人 经 公证 机构 办理。
第一千一百 四十 条 下列 人员 不能 作为 遗嘱 见证人:
(一) 无 民事 行为 能力 人 、 限制 民事 行为 能力 人 以及 其他 其他 不 具有 见证 能力 的 人.
(二) 继承人 、 受遗赠人 ;
(三) 与 继承人 、 受遗赠人 有利害关系 的 人.
第一千一百 四十 一条 遗嘱 应当 为 缺乏 劳动 能力 又 没有 生活 来源 的 继承人 保留 必要 的 遗产 份额.
第一千一百 四十 二条 遗嘱 人 可以 撤回 、 变更 自己 所 立 的 遗嘱.
立 遗嘱 后, 遗嘱 人 实施 与 遗嘱 内容 相反 的 民事 法律 行为 的 , 视为 对 遗嘱 相关 内容 的 撤回.
立 有数 份 遗嘱, 内容 相 抵触 的, 以 最后 的 遗嘱 遗嘱.
第一千一百 四十 三条 无 民事 行为 能力 人 或者 限制 民事 行为 能力 人 所 立 的 遗嘱 无效.
遗嘱 必须 表示 遗嘱 人 的 真实 意思, 受 欺诈 、 胁迫 所 立 的 遗嘱 无效.
伪造 的 遗嘱 无效。
遗嘱 被 篡改 的 , 篡改 的 内容 无效。
第一千一百 四十 四条 遗嘱 继承 或者 遗赠 附有 义务 的 , 继承人 或者 受遗赠人 应当 履行 义务。 没有 正当 理由 不 履行 义务 的 , 经 利害关系人 或者 有关 组织 请求 , 人民法院 可以 取消 其 接受.义务 部分 遗产 的 权利。
第四 章 遗产 的 处理
第一千一百 四十 五条 继承 开始 后 , 遗嘱 执行 人为 遗产 管理人 ; 没有 遗嘱 执行人 的 , 继承人 应当 及时 推选 遗产 管理人 ; 继承人 未 推选 的 , 由 继承人 共同 担任 遗产 管理人 ; 没有 继承人.继承 人均 放弃 继承 的 , 由 被 继承人 生前 住所 地 的 民政 部门 或者 或者 村民 委员会 担任 遗产 管理人.
第一千一百 四十 六条 对 遗产 管理人 的 确定 有争议 的 , 利害关系人 可以 向 人民法院 申请 指定 遗产 管理人.
第一千一百 四 十七 条 遗产 管理人 应当 履行 下列 职责:
(一) 清理 遗产 并 制作 遗产 清单 ;
(二) 向 继承人 报告 遗产 情况 ;
(三) 采取 必要 措施 防止 遗产 毁损 、 灭失 ;
(四) 处理 被 继承人 的 债权 债务.
(五) 按照 遗嘱 或者 依照 法律 规定 分割 遗产 ;
(六) 实施 与 管理 遗产 有关 的 其他 必要 行为.
第一千一百 四 十八 条 遗产 管理人 应当 依法 履行 职责, 因 故意 或者 重大 过失 造成 继承人 、 受遗赠人 、 债权人 损害 的 , 应当 承担 民事责任.
第一千一百 四 十九 条 遗产 管理人 可以 依照 法律 规定 或者 按照 按照 获得 报酬。
()所在 单位 或者 住所 地 的 居民委员会 、 村民 委员会 负责 通知.
第一千一百 五十 一条 存有 遗产 的 人, 应当 妥善 保管 遗产, 任何 组织 或者 或者 个人 不得 侵吞 或者 争抢.
第一千一百 五十 二条 继承 开始 后, 继承人 于 遗产 分割 前 死亡, 并 没有 放弃 继承 的 , 该 继承人 应当 继承 继承 的 遗产 转给 其 继承人, 但是 遗嘱 另有 安排 的 安排.
第一千一百 五十 三条 夫妻 共同 所有 的 财产, 除 有 约定 的 外, 遗产 分割 时, 应当 先将 共同 所有 所有 的 财产 的 一半 分出 为 配偶 所有 , 其余 的 为 被 继承人 的 遗产.
遗产 在 家庭 共有 财产 之中 的 , 遗产 分割 时, 应当 先 分出 他人 的 财产.
第一千一百 五十 四条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遗产 中 的 有关 部分 按照 法定 继承 办理 :
(一) 遗嘱 继承人 放弃 继承 或者 受遗赠人 放弃 受 遗赠 ;
(二) 遗嘱 继承人 丧失 继承 权 或者 受遗赠人 丧失 受 遗赠 权 ;
(三) 遗嘱 继承人 、 受遗赠人 先 于 遗嘱 人 死亡 死亡 终止 ;
(四) 遗嘱 无效 部分 所 涉及 的 遗产.
(五) 遗嘱 未 处分 的 遗产.
第一千一百 五十 五条 遗产 分割 时, 应当 保留 胎儿 的 继承 份额。 胎儿 娩出 时 是 是 死 体 的 , 保留 的 份额 按照 法定 继承 办理.
第一千一百 五十 六条 遗产 分割 应当 有 利于 生产 和 生活 需要, 不 损害 遗产 的 效用.
不宜 分割 的 遗产, 可以 采取 折价 、 适当 补偿 或者 共有 等 方法 处理.
第一千一百 五 十七 条 夫妻 一方 死亡 后 另一方 再婚 的 , 有权 处分 所 继承 的 财产, 任何 组织 或者 个人 不得 干涉.
第一千一百 五 十八 条 自然人 可以 与 继承人 以外 的 组织 或者 个人 签订 遗赠 扶养 协议。 按照 协议, 该 组织 或者 个人 承担 该 自然人 生养 死 葬 的 义务, 享有 受 遗赠 的 权利.
第一千一百 五 十九 条 分割 遗产, 应当 清偿 被 继承人 依法 应当 缴纳 的 税款 和 债务 ; 但是, 应当 为 缺乏 劳动 能力 又 没有 生活 来源 的 继承人 保留 必要 的 遗产.
第一千一百 六十 条 无人 继承 又 无人 受 遗赠 的 遗产, 归 国家 所有, 用于 公益 事业 ; 死者 生前 是 集体所有制 组织 成员 的 , 归 所在 集体所有制 组织 所有.
第一千一百 六十 一条 继承人 以 所得 遗产 实际 价值 为 限 清偿 被 继承人 依法 应当 缴纳 的 税款 和 债务。 超过 遗产 实际 价值 部分, 继承人 自愿 偿还 的 不在此限.
继承人 放弃 继承 的 , 对 被 继承人 依法 应当 缴纳 的 税款 和 债务 可以 不负 清偿 责任.
第一千一百 六十 二条 执行 遗赠 不得 妨碍 清偿 遗赠 人 依法 应当 缴纳 的 税款 和 债务.
第一千一百 六十 三条 既有 法定 继承 又有 遗嘱 继承 、 遗赠 的 , 由 法定继承人 清偿 被 继承人 依法 应当 缴纳 的 税款 和 债务 债务 ; 超过 法定 继承 遗产 实际 价值 部分 , 由 遗嘱 继承人 和 受.人 按 比例 以 所得 遗产 清偿。

Esta tradução em inglês vem do site da NPC. Em um futuro próximo, uma versão em inglês mais precisa, traduzida por nós, estará disponível no Portal de Leis d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