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 de Leis da China - CJO

Encontre as leis e documentos públicos oficiais da China em inglês

InglêsArabeChinês (simplificado)NeerlandêsFrancêsAlemãoHindiItalianoJaponêsCoreanaPortuguêsRussoEspanholSuecoHebraicoIndonésioVietnamitaTailandêsTurcoMalay

Lei de caridade da China (2016)

慈善 法

Tipo de leis Escritórios de

Organismo emissor Comitê Permanente do Congresso Nacional do Povo

Data de promulgação 16 de março de 2016

Data efetiva 01 de setembro de 2016

Status de validade Válido

Âmbito de aplicação Em todo o país

Tópico (s) Lei da Caridade

Editor (es) CJ Observer

中华人民共和国 慈善 法
(2016 年 3 月 16 日 第十二届 全国 人民 代表 大会 第四 次 会议 通过)
índice
第一 章 总则
第二 章 慈善 组织
第三 章 慈善 募捐
第四 章 慈善 捐赠
第五 章 慈善 信托
第六 章 慈善 财产
第七 章 慈善 服务
第八 章 信息 公开
第九 章 促进 措施
第十 章 监督 管理
第十一 章 法律 责任
第十二 章 附则
第一 章 总则
第一 条 为了 发展 慈善 事业, 弘扬 慈善 文化, 规范 慈善 活动, 保护 慈善 组织 、 捐赠 人 人 志愿者 志愿者 、 受益人 慈善 慈善 参与者 的 合法 权益 , 促进 社会 进步, 共享 发展 成果 , 制定 本法 本法
第二 条 自然人 、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开展 慈善 活动 以及 与 慈善 有关 的 活动, 适用 本法。 其他 法律 有 特别 规定 的 , 依照 其 规定.
第三 条 本法 所称 慈善 活动, 是 指 自然人 、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以 捐赠 财产 或者 提供 服务 等 方式, 自愿 开展 的 下列 公益 活动 :
(一) 扶贫 、 济困 ;
(二) 扶 老 、 救 孤 、 恤 病 、 、 、 优抚 ;
(三) 救助 自然 灾害 、 事故 灾难 和 公共卫生 事件 等 突发 事件 造成 的 损害.
(四) 促进 教育 、 科学 、 文化 、 卫生 、 体育 等 事业 的 发展.
(五) 防治 污染 和 其他 公害, 保护 和 改善 生态 环境.
(六) 符合 本法 规定 的 其他 公益 活动.
第四 条 开展 慈善 活动, 应当 遵循 合法 、 自愿 、 诚信 、 非营利 的 原则, 不得 违背 社会公德, 不得 危害 国家 安全 、 损害 社会 公共 利益 和 他人 合法 权益.
第五 条 国家 鼓励 和 支持 自然人 、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践行 社会主义 核心 价值观, 弘扬 中华民族 传统 美德, 依法 开展 慈善 活动.
第六 条 国务院 民政 部门 主管 全国 慈善 工作, 县级 以上 地方 各级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主管 本 行政区 域内 的 慈善 工作 ;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 依照 本法 本法 和 有关 法律 法律 法规, 在 各自 的 职责范围 内 做好 相关 工作。
第七 条 每年 9 月 5 日 为 “中华 慈善 日”。
第二 章 慈善 组织
第八 条 本法 所称 慈善 组织, 是 指 依法 成立 、 符合 本法 规定, 以 面向 社会 开展 慈善 活动 为 宗旨 的 非营利 性 组织.
慈善 组织 可以 采取 基金会 、 社会 团体 、 社会 服务 机构 等 组织 形式。
第九条 慈善 组织 应当 符合 下列 条件:
(一) 以 开展 慈善 活动 为 宗旨 ;
(二) 不 以 营利 为 目的.
(三) 有 自己 的 名称 和 住所.
(四) 有组织 章程 ;
(五) 有 必要 的 财产 ;
(六) 有 符合 条件 的 组织 机构 和 负责 人.
(七) 法律 、 行政 法规 规定 的 其他 条件.
第十 条 设立 慈善 组织, 应当 向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申请 登记, 民政 部门 应当 自 受理 申请 之 日 起 三十 日内 作出 决定。 符合 符合 本法 规定 条件 的 , 准予 登记 并向 社会 公告 ; 不 不本法 规定 条件 的 , 不予 登记 并 书面 说明 理由.
本法 公布 前 已经 设立 的 基金会 、 社会 团体 、 社会 服务 机构 等 非营利 性 组织, 可以 向其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申请 认定 为 慈善 组织, 民政 部门 应当 自 受理 申请 之 日 起 二十 日内 作出 决定.符合 慈善 组织 条件 的 , 予以 认定 并向 社会 公告 ; 不 符合 慈善 组织 条件 的 , 不予 认定 并 书面 说明 理由.
有 特殊 情况 需要 延长 登记 或者 认定 期限 的 , 报 经 国务院 民政 部门 批准, 可以 适当 延长, 但 延长 的 期限 不得 超过 六十 日.
第十一条 慈善 组织 的 章程, 应当 符合 法律 法规 的 规定, 并 载明 下列 事项 :
(一) 名称 和 住所 ;
(二) 组织 形式 ;
(三) 宗旨 和 活动 范围 ;
(四) 财产 来源 及 构成 ;
(五) 决策 、 执行 机构 的 组成 及 职责.
(六) 内部 监督 机制 ;
(七) 财产 管理 使用 制度 ;
(八) 项目 管理 制度 ;
(九) 终止 情形 及 终止 后 的 清算 办法.
(十) 其他 重要 事项。
第十二 条 慈善 组织 应当 根据 法律 法规 以及 章程 的 规定, 建立 健全 内部 治理 结构, 明确 决策 、 执行 、 、 监督 等 方面 的 职责 权限, 开展 慈善 活动.
慈善 组织 应当 执行 国家 统一 的 会计 制度, 依法 进行 会计 核算, 建立 健全 会计 监督 制度, 并 接受 政府 有关部门 的 监督 管理.
第十三 条 慈善 组织 应当应当 每年 向其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报送 年度 工作 报告 和 财务 会计 报告。 报告 应当 包括 年度 开展 开展 募捐 和 接受 捐赠 情况 情况 、 慈善 财产 的 管理 使用 情况 、 慈善 项目 实施 情况 以及 慈善 组织.人员 的 工资 福利 情况。
第十四 条 慈善 组织 的 发起人 、 主要 捐赠 人 以及 管理 人员, 不得 利用 其 关联 关系 损害 慈善 组织 、 受益人 的 利益 和 社会 公共 利益.
慈善 组织 的 发起人 、 主要 捐赠 人 以及 管理 人员 与 慈善 组织 发生 交易 行为 的 , 不得 参与 慈善 组织 有关 该 该 交易 的 决策, 有关 交易 情况 应当 向 社会 公开.
第十五 条 慈善 组织 不得 从事 、 资助 危害 国家 安全 和 社会 公共 利益 的 活动, 不得 接受 附加 违反 法律 法规 和 违背 社会公德 条件 的 捐赠, 不得 对 受益人 附加 违反 法律 法规 和 违背 社会公德 的 条件.
第十六 条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不得 担任 慈善 组织 的 负责 人:
(一) 无 民事 行为 能力 或者 限制 民事 行为 能力 的.
(二) 因 故意 犯罪 被 判处 刑罚, 自 刑罚 执行 完毕 之 日 起 未逾 五年 的 ;
(三) 在 被 吊销 登记 证书 或者 被 取缔 的 组织 担任 负责 人, 自 该 组织 被 吊销 登记 证书 或者 被 取缔 之 日 起 未逾 五年 的.
(四) 法律 、 行政 法规 规定 的 其他 情形.
第十七 条 慈善 组织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应当 终止 :
(一) 出现 章程 规定 的 终止 情形 的 ;
(二) 因 分立 、 合并 需要 终止 的 ;
(三) 连续 二年 未 从事 慈善 活动 的 ;
(四) 依法 被 撤销 登记 或者 吊销 登记 证书 的.
(五) 法律 、 行政 法规 规定 应当 终止 的 其他 情形.
第十八 条 慈善 组织 终止, 应当 进行 清算。
慈善 组织 的 决策 机构 应当 在 本法 第十七 条 规定 的 终止 情形 出现 之 日 起 三十 日内 成立 清算 组 进行 清算, 并向 社会 公告。 不 成立 清算 组 或者 清算 组 不 履行 职责 的 , 进行 清算 , 并向 社会 公告。 不 成立 清算 组 或者 清算 组 不 履行 职责 的 , 民政 进行 可以.法院 指定 有关 人员 组成 清算 组 进行 清算。
慈善 组织 清算 后 的 剩余 财产, 应当 按照 慈善 组织 章程 的 规定 转给 宗旨 相同 或者 相近 的 慈善 组织 ; 章程 章程 未 的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主持 转给 宗旨 相同 或者 相近 的 慈善 组织 , , 社会 公告.
慈善 组织 清算 结束 后, 应当 向其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办理 注销 登记, 并由 民政 部门 向 社会 公告.
第十九 条 慈善 组织 依法 成立 行业 组织。
慈善 行业 组织 应当 反映 行业 诉求, 推动 行业 交流, 提高 慈善 行业 公信力, 促进 慈善 事业 发展.
第二十条 慈善 组织 的 组织 形式 、 登记 管理 的 具体 办法 由 国务院 制定.
第三 章 慈善 募捐
第二十 一条 本法 所称 慈善 募捐, 是 指 慈善 组织 基于 慈善 宗旨 募集 财产 的 活动.
慈善 募捐, 包括 面向 社会 公众 的 公开 募捐 和 面向 特定 对象 的 定向 募捐.
第二十 二条 慈善 组织 开展 公开 募捐, 应当 取得 公开 募捐 资格。 依法 登记 满 二年 的 慈善 组织, 可以 向其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申请 公开 募捐 资格。 民政 部门 应当 自 受理 申请 之 日 起 二十.作出 决定。 慈善 组织 符合 内部 治理 结构 健全 、 运作 规范 的 条件 的, 发给 公开 募捐 资格 证书 ; 不 符合 条件 的 , 不 发给 公开 募捐 资格 证书 并 书面 说明 说明.
法律 、 行政 法规 规定 自 登记 之 日 起 可以 公开 募捐 的 基金会 和 社会 团体, 由 民政 部门 直接 发给 公开 募捐 资格 证书.
第二十 三条 开展 公开 募捐 , 可以 采取 下列 方式 :
(一) 在 公共 场所 设置 募捐箱 ;
(二) 举办 面向 社会 公众 的 义演 、 义 赛 、 义卖 、 义 展 、 、 义拍 、 慈善 晚会 等.
(三) 通过 广播 、 电视 、 报刊 、 互联网 等 媒体 发布 募捐 信息 ;
(四) 其他 公开 募捐 方式。
慈善 组织 采取 前款 第一 项 、 第二 项 规定 的 方式 开展 公开 募捐 的, 应当 在 其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管辖 区域 内 进行 , 确 有 必要 在 其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管辖 区域 外 进行 的 , 应当 报.开展 募捐 活动 所在地 的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备案。 捐赠 人 的 捐赠 行为 不受 地域 限制.
慈善 组织 通过 互联网 开展 公开 募捐 的 , 应当 在 国务院 民政 部门 统一 或者 ​​指定 的 慈善 信息 平台 发布 募捐 信息, 并 可以 同时 在 其 网站 发布 募捐 信息.
第二十 四条 开展 公开 募捐, 应当 制定 募捐 方案。 募捐 方案 包括 募捐 目的 、 起止 时间 和 地域 、 活动 负责 人 姓名 和 办公 地址 、 接受 接受 捐赠 方式 、 银行 账户 、 、 、 募得 款成本 、 剩余 财产 的 处理 等。
募捐 方案 应当 在 开展 募捐 活动 前 报 慈善 组织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备案.
第二十 五条 开展 公开 募捐, 应当 在 募捐 活动 现场 或者 募捐 活动 载体 的 显 著 位置, 公布 募捐 组织 名称 、 公开 募捐 资格 证书 、 、 募捐 方案 、 联系 方式 、 募捐 信息 查询 方法 等.
第二十 六条 不 具有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组织 或者 个人 基于 慈善 目的, 可以 与 具有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慈善 组织 合作, 由 该 慈善 组织 开展 公开 募捐 并 管理 募得 款 物.
第二 十七 条 广播 、 电视 、 报刊 以及 网络 服务 提供 者 、 电信 运营 商, 应当 对 利用 其 平台 开展 公开 募捐 的 慈善 组织 的 登记 证书 、 公开 募捐 资格 证书 进行 验证.
第二 十八 条 慈善 组织 自 登记 之 日 起 可以 开展 定向 募捐。
慈善 组织 开展 定向 募捐, 应当 在 发起人 、 理事会 成员 和 会员 等 特定 对象 的 范围 内 进行, 并向 募捐 对象 说明 募捐 目的 、 募得 款 物 用途 等 事项.
第二 十九 条 开展 定向 募捐, 不得 采取 或者 变相 采取 本法 第二十 三条 规定 的 方式.
第三 十条 发生 重大 自然 灾害 、 事故 灾难 和 公共卫生 事件 等 突发 事件, 需要 迅速 开展 救助 时, 有关 人民政府 应当 建立 协调 机制, 提供 需求 信息, 及时 有序 引导 开展 募捐 和 救助 活动.
第三十一条 开展 募捐 活动, 应当 尊重 和 维护 募捐 对象 的 合法 权益, 保障 募捐 对象 的 知情权, 不得 通过 虚构 事实 等 方式 欺骗 、 诱导 募捐 对象 实施 捐赠.
第三 十二 条 开展 募捐 活动, 不得 摊派 或者 变相 摊派, 不得 妨碍 公共秩序 、 、 企业 生产 经营 和 居民 生活。
第三 十三 条 禁止 任何 组织 或者 个人 假借 慈善 名义 或者 假冒 慈善 组织 开展 募捐 活动, 骗取 财产.
第四 章 慈善 捐赠
第三 十四 条 本法 所称 慈善 捐赠, 是 指 自然人 、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基于 慈善 目的 , 自愿 、 无偿 赠与 财产 的 活动.
第三 十五 条 捐赠 人 可以 通过 慈善 组织 捐赠, 也 可以 直接 向 受益人 捐赠。
第三 十六 条 捐赠 人 人 捐赠 的 财产 应当 是 其 有权 处分 的 合法 财产。 捐赠 财产 包括 货币 、 实物 、 、 房屋 、 有价证券 、 股权 、 知识产权 等 有形 和 无形 财产.
捐赠 人 捐赠 的 实物 应当 具有 使用价值, 符合 安全 、 卫生 、 环保 等 标准.
捐赠 人 捐赠 本 企业 产品 的 , 应当 依法 承担 产品 质量 责任 和 义务.
第三 十七 条 自然人 、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开展 演出 、 比赛 、 销售 、 拍卖 等 经营 性 活动, 承诺 将 全部 或者 部分 所得 用于 慈善 目的 的 , 应当 在 举办 活动 前 与 慈善.签订 捐赠 协议, 活动 结束 后 按照 捐赠 协议 履行 捐赠 义务, 并将 捐赠 情况 向 社会 公开.
第三 十八 条 慈善 组织 接受 捐赠, 应当 向 捐赠 人 开具 由 财政 部门 统一 监 (印) 制 的 捐赠 票据。 捐赠 票据 应当 载明 捐赠 捐赠 人 、 捐赠 财产 的 种类 及 数量 、 慈善 组织 名称 和 经办.姓名 、 票据 日期 等。 捐赠 人 匿名 或者 放弃 接受 捐赠 票据 的, 慈善 组织 应当 做好 相关 记录.
第三 十九 条 慈善 组织 接受 捐赠, 捐赠 人 要求 签订 书面 捐赠 协议 的, 慈善 组织 应当 与 捐赠 人 签订 书面 捐赠 协议.
书面 捐赠 协议 包括 捐赠 人和 慈善 组织 名称, 捐赠 财产 的 种类 、 数量 、 质量 、 用途 、 交付 时间 等 内容.
第四 十条 捐赠 人 与 慈善 组织 约定 捐赠 财产 的 用途 和 受益人 时, 不得 指定 捐赠 人 的 利害关系人 作为 受益人.
任何 组织 和 个人 不得 利用 慈善 捐赠 违反 法律 规定 宣传 烟草 制品, 不得 利用 慈善 捐赠 以 任何 方式 宣传 法律 禁止 宣传 的 产品 和 事项.
第四十一条 捐赠 人 应当 按照 捐赠 协议 履行 捐赠 义务。 捐赠 人 违反 捐赠 协议 逾期 未 交付 捐赠 财产,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慈善 组织 或者 其他 接受 捐赠 的 人 可以 要求 交付 ; 捐赠 人 拒不.的 , 慈善 组织 和 其他 接受 捐赠 的 人 可以 依法 向 人民法院 申请 支付 令 或者 提起 诉讼 :
(一) 捐赠 人 通过 广播 、 电视 、 报刊 、 互联网 等 媒体 公开 承诺 捐赠 的.
(二) 捐赠 财产 用于 本法 第三 条 第一 项 至 第三 项 规定 的 慈善 活动, 并 签订 书面 捐赠 协议 的.
捐赠 人 公开 承诺 捐赠 或者 签订 书面 捐赠 协议 后 经济 状况 显 著 恶化, 严重 影响 其 生产 经营 或者 家庭 生活 的 , 经 向 公开 承诺 捐赠 地 或者 书面 捐赠 协议 签订 地 的 民政 部门 报告 并向 社会 ,.可以 不再 履行 捐赠 义务。
第四 十二 条 捐赠 人 有权 查询 、 复制 其 捐赠 财产 管理 使用 的 有关 资料, 慈善 组织 应当 及时 主动 向 捐赠 人 反馈 有关 情况.
慈善 组织 违反 捐赠 协议 约定 的 用途, 滥用 捐赠 财产 的 , 捐赠 人 有权 要求 其 改正 ; 拒不 改正 的 , 捐赠 人 可以 向 民政 部门 投诉 、 举报 或者 向 人民法院 提起 诉讼.
第四 十三 条 国有 企业 实施 慈善 捐赠 应当 遵守 有关 国有 资产 管理 的 规定, 履行 批准 和 备案 程序.
第五 章 慈善 信托
第四 十四 条 本法 所称 慈善 信托 属于 公益 信托, 是 指 委托人 基于 慈善 目的 , 依法 将 其 财产 委托 给 受托人, 由 受托人 按照 委托人 意愿 以 受托人 名义 进行 管理 和 处分 , 开展.活动 的 行为。
第四 十五 条 设立 慈善 慈善 信托 、 确定 受托人 和 监察人, 应当 采取 书面 形式。 受托人 应当 在 慈善 信托 文件 签订 之 日 起 七日 内, 将 相关 文件 向 受托人 所在地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
未 按照 前款 规定 将 相关 文件 报 民政 部门 备案 的 , 不 享受 税收 优惠.
第四 十六 条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可以 由 委托人 确定 其 信赖 的 慈善 组织 或者 信托公司 担任.
第四 十七 条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违反 信托 义务 或者 难以 履行 职责 的 , 委托人 可以 变更 受托人。 变更 后 的 受托人 应当 自 变更 之 日 起 七日 内 , 将 变更 情况 报 原 备案 的 部门.备案。
第四 十八 条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管理 和 处分 信托 财产 , 应当 按照 信托 目的 , , , 履行 诚信 、 谨慎 管理 的 义务.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应当 根据 信托 文件 和 委托人 的 要求, 及时 向 委托人 报告 信托 事务 处理 情况 、 信托 财产 管理 使用 情况。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应当 每年 至少 一次 将 信托 信托 处理 情况 情况备案 的 民政 部门 报告, 并向 社会 公开。
第四 十九 条 慈善 信托 的 委托人 根据 需要, 可以确定 信托 监察人.
信托 监察人 对 受托人 的 行为 进行 监督, 依法 维护 委托人 和 受益人 的 权益。 信托 监察人 发现 受托人 违反 信托 义务 或者 难以 履行 职责 的 , 应当 向 委托人 报告 , 并 有权 以 自己 的 名义.人民法院 提起 诉讼。
第五 十条 慈善 信托 的 设立 、 信托 财产 的 管理 、 信托 当事人 、 信托 的 终止 和 清算 等 事项, , 本章 未 规定 的 , 适用 本法 其他 有关 规定 ; 本法 未 规定 的 , 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信托. 》 的 有关 规定。
第六 章 慈善 财产
第五十一条 慈善 组织 的 财产 包括:
(一) 发起人 捐赠 、 资助 的 创始 财产.
(二) 募集 的 财产 ;
(三) 其他 合法 财产。
第五 十二 条 慈善 组织 的 财产 应当 根据 章程 和 捐赠 协议 的 规定 全部 用于 慈善 目的, 不得 在 发起人 、 捐赠 人 以及 慈善 组织 成员 中 分配.
任何 组织 和 个人 不得 私分 、 挪用 、 截留 或者 侵占 侵占 财产。
第 五十 三条 慈善 组织 对 募集 的 财产, 应当 登记 造册, 严格 管理, 专款 专用。
捐赠 人 捐赠 的 实物 不易 储存 、 运输 或者 难以 直接 用于 慈善 目的 的 , 慈善 组织 可以 依法 拍卖 或者 变卖, 所得 收入 扣除 必要 费用 后 , 应当 全部 用于 慈善 目的.
第 五十 四条 慈善 组织 为 实现 财产 保值 、 增值 进行 投资 的, 应当 遵循 合法 、 安全 、 有效 的 原则, 投资 取得 的 收益 应当 全部 用于 慈善 目的。 慈善 组织 的 重大 投资 投资 应当 经 决策 组成.三分之二 以上 同意。 政府 资助 的 财产 和 捐赠 协议 约定 不得 投资 的 财产, 不得 用于 投资。 慈善 组织 的 负责 人和 工作 人员 不得 在 慈善 组织 投资 的 企业 兼职 或者 领取 报酬.
前款 规定 事项 的 具体 办法, 由 国务院 民政 部门 制定.
第五 十五 条 慈善 组织 开展 慈善 活动 , 应当 依照 法律 法规 和 章程 的 规定, 按照 募捐 方案 或者 捐赠 协议 使用 捐赠 财产。 慈善 组织 确需 变更 募捐 方案 规定 的 捐赠 财产 用途 的 , 应当 捐赠 协议 使用 捐赠 财产。确需 变更 捐赠 协议 约定 的 捐赠 财产 用途 的 , 应当 征得 捐赠 人 同意.
第五 十六 条 慈善 组织 应当 合理 设计 慈善 项目, 优化 实施 流程, 降低 运行 成本, 提高 慈善 财产 使用 效益.
慈善 组织 应当 建立 项目 管理 制度, 对 项目 实施 情况 进行 跟踪 监督.
第五 十七 条 慈善 项目 终止 后 捐赠 财产 有 剩余 的 , 按照 募捐 方案 或者 捐赠 协议 处理 ; 募捐 方案 未 规定 或者 捐赠 协议 未 约定 的 的 , 慈善 组织 应当 将 剩余 财产 用于, 并向 社会 公开。
第五 十八 条 慈善 组织 确定 慈善 受益人, 应当 坚持 公开 、 公平 、 公正 的 原则, 不得 指定 慈善 组织 管理 人员 的 利害关系人 作为 受益人.
第五 十九 条 慈善 组织 根据 需要 可以 与 受益人 签订 协议, 明确 双方 权利 义务, 约定 慈善 财产 的 用途 、 数额 和 使用 方式 等 内容.
受益人 应当 珍惜 慈善 资助, 按照 协议 使用 慈善 财产。 受益人 未 按照 协议 使用 慈善 财产 或者 有 其他 严重 违反 协议 情形 的 , 慈善 组织 有权 要求 其 改正 ; 受益人 拒不 改正 的 , 慈善 组织 有权 有权协议 并 要求 受益人 返还 财产。
第六 十条 慈善 组织 应当 积极 开展 慈善 活动, 充分 、 高效 运用 慈善 财产, 并 遵循 管理 费用 最 必要 原则, 厉行节约 , 减少 不必要 的 开支。 慈善 组织 中 具有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基金会 开展 慈善 的 的年度 支出 , 不得 低于 上 一年 总 收入 的 百分之 七十 或者 前 三年 收入 平均 数额 的 百分之 七十 ; 年度 管理 费用 不得 超过 当年 总 支出 的 百分之 十 , 特殊 情况 下.管理 费用 难以 符合 前述 规定 的 , 应当 报告 其 登记 的 民政 部门 并向 社会 公开 说明 情况.
具有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基金会 以外 的 慈善 组织 开展 慈善 活动 的 年度 支出 和 管理 费用 的 标准, 由 国务院 民政 部门 会同 国务院 财政 、 税务 等 部门 依照 前款 规定 的 原则 制定.
捐赠 协议 对 单项 捐赠 财产 的 慈善 活动 支出 和 管理 费用 有 约定 的 , 按照 其 约定.
第七 章 慈善 服务
第六十一条 本法 所称 慈善 服务, 是 指 慈善 组织 和 其他 组织 以及 个人 基于 慈善 目的 , 向 社会 或者 他人 提供 的 志愿 无偿 服务 以及 其他 非营利 服务.
慈善 组织 开展 慈善 服务, 可以 自己 提供 或者 招募 志愿者 提供, 也 可以 委托 有 服务 专长 的 其他 组织 提供.
第六 十二 条 开展 慈善 服务, 应当 尊重 受益人 、 志愿者 的 人格 尊严, 不得 侵害 受益人 、 志愿者 的 隐私.
第六 十三 条 开展 医疗 康复 、 教育 培训 等 慈善 服务, 需要 专门 技能 的 , 应当 执行 国家 或者 行业 组织 制定 的 标准 和 规程.
慈善 组织 招募 志愿者 参与 慈善 服务, 需要 专门 技能 的 , 应当 对 志愿者 开展 相关 培训.
第六 十四 条 慈善 组织 招募 志愿者 参与 慈善 服务, 应当 公示 与 慈善 服务 有关 的 全部 信息, 告知 服务 过程 中 可能 发生 的 风险.
慈善 组织 根据 需要 可以 与 志愿者 签订 协议, 明确 双方 权利 义务, 约定 服务 的 内容 、 方式 和 时间 等.
第六 十五 条 慈善 组织 应当 对 志愿者 实名 登记, 记录 志愿者 的 服务 时间 、 内容 、 评价 等 信息。 根据 志愿者 的 要求, 慈善 组织 应当 无偿 、 如实 出具 志愿 服务 记录 证明.
第六 十六 条 慈善 组织 安排 志愿者 参与 慈善 服务, 应当 与 志愿者 的 年龄 、 文化程度 、 技能 和 身体 状况 相 适应.
第六 十七 条 志愿者 接受 慈善 组织 安排 参与 慈善 服务 的 , 应当 服从 管理, 接受 必要 的 培训.
第六 十八 条 慈善 组织 应当 为 志愿者 参与 慈善 服务 提供 必要 条件, 保障 志愿者 的 合法 权益.
慈善 组织 安排 志愿者 参与 可能 发生 人身 危险 的 慈善 服务 前, 应当 为 志愿者 购买 相应 的 人身 意外 伤害 保险.
第八 章 信息 公开
第六 十九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建立 健全 慈善 信息 统计 和 发布 制度。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应当 在 统一 的 信息 平台, 及时 向 社会 公开 慈善 信息, 并 免费 提供 慈善 信息 发布 服务.
慈善 组织 和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应当 在 前款 规定 的 平台 发布 慈善 信息, 并对 信息 的 真实性 负责.
第七 十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和 其他 有关部门 应当 及时 向 社会 公开 下列 慈善 信息:
(一) 慈善 组织 登记 事项 ;
(二) 慈善 信托 备案 事项 ;
(三) 具有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慈善 组织 名单.
(四) 具有 出具 公益性 捐赠 税前 扣除 票据 资格 的 慈善 组织 名单.
(五) 对 慈善 活动 的 税收 优惠 、 资助 补贴 等 促进 措施.
(六) 向 慈善 组织 购买 服务 的 信息.
(七) 对 慈善 组织 、 慈善 信托 开展 检查 、 评估 的 结果.
(八) 对 慈善 组织 和 其他 组织 以及 个人 的 表彰 、 处罚 结果.
(九) 法律 法规 规定 应当 公开 的 其他 信息.
第七十一条 慈善 组织 、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应当 依法 履行 信息 公开 义务。 信息 公开 应当 应当 真实 、 完整 、 及时.
第七 十二 条 慈善 组织 应当 向 社会 公开 组织 章程 和 决策 、 执行 、 监督 机构 成员 信息 以及 国务院 民政 部门 要求 公开 的 其他 信息。 上述 信息 有 重大 变更 的 , 慈善 组织 应当 及时 向 社会 公开.
慈善 组织 应当 每年 向 社会 公开 其 年度 工作 报告 和 财务 会计 报告。 具有 公开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慈善 组织 的 财务 会计 报告 须经 审计.
第七 十三 条 具有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慈善 组织 应当 定期 向 社会 公开 其 募捐 情况 情况 和 慈善 项目 实施 情况.
公开 募捐 周期 超过 六个月 的 , 至少 每 三个月 公开 一次 募捐 情况, 公开 募捐 活动 结束 后 三个月 内 应当 全面 公开 募捐 情况.
慈善 项目 实施 周期 超过 六个月 的 , 至少 每 三个月 公开 一次 项目 实施 情况, 项目 结束 后 三个月 内 应当 全面 公开 项目 实施 情况 和 募得 款 物 使用 情况.
第七 十四 条 慈善 组织 开展 定向 募捐 的, 应当 及时 向 捐赠 捐赠 告知 募捐 情况 、 募得 款 物 的 管理 使用 情况.
第七 十五 条 慈善 组织 、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应当 向 受益人 告知 其 资助 标准 、 、 工作 流程 和 工作 规范 等 信息.
第七 十六 条 涉及 国家 秘密 、 商业 秘密 、 个人 隐私 的 信息 以及 捐赠 人 、 慈善 信托 的 委托人 不 同意 公开 公开 的 姓名 、 名称 、 住所 、 通讯 方式 等 信息, 不得 公开.
第九 章 促进 措施
第七十七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应当 根据 经济 社会 发展 情况, 制定 促进 慈善 事业 发展 的 政策 和 措施.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 应当 在 各自 职责 范围 内, 向 慈善 组织 、 慈善 信托 受托人 等 提供 慈善 需求 需求 信息, 为 慈善 活动 提供 指导 和 帮助。
第七 十八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应当 建立 与 其他 部门 之间 的 慈善 信息 共享 机制.
第七 十九 条 慈善 组织 及其 取得 的 收入 依法 享受 税收 优惠.
第八 十条 自然人 、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捐赠 财产 用于 慈善 活动 的 , 依法 享受 税收 优惠。 企业 慈善 捐赠 支出 超过 法律 规定 的 准予 在 计算 计算 企业 所得税 应 纳税 所得 额 时 当年 扣除 的 , 允许 结转.三年 内在 计算 应 纳税 所得 额 时 扣除。
境外 捐赠 用于 慈善 活动 的 物资, 依法 减征 或者 免征 进口 关税 和 进口 环节 增值税.
第八十一条 受益人 接受 慈善 捐赠, 依法 享受 税收 优惠。
第八 十二 条 慈善 组织 、 捐赠 人 、 受益人 依法 享受 税收 优惠 的, 有关部门 应当 及时 办理 相关 手续.
第 八十 三条 捐赠 人 向 慈善 组织 捐赠 实物 、 有价证券 、 股权 和 知识产权 的 , 依法 免征 权利 转让 的 相关 行政 事业 性 费用.
第 八十 四条 国家 对 开展 扶贫 济困 的 慈善 活动, 实行 特殊 的 优惠政策.
第八十五条 慈善 组织 开展 本法 第三 条 第一 项 、 第二 项 规定 的 慈善 活动 需要 慈善 服务 设施 用地 的 , 可以 依法 申请 使用 国有 划拨 划拨 土地 或者 农村 集体 建设 用地。 慈善 服务 设施 用地 非.法定 程序 不得 改变 用途。
第八 十六 条 国家 为 慈善 事业 提供 金融 政策 支持, 鼓励 金融 机构 为 慈善 组织 、 慈善 信托 提供 融资 和 结算 等 金融 服务。
第八 十七 条 各级 人民政府 及其 有关部门 可以 依法 通过 购买 服务 等 方式, 支持 符合 条件 的 慈善 组织 向 社会 提供 服务, 并 依照 有关 政府 采购 的 的 法规 向 社会 公开 相关 情况.
第八 十八 条 国家 采取 措施 弘扬 慈善 文化, 培育 公民 慈善 意识.
学校 等 教育 机构 应当 将 慈善 文化 纳入 教育 教学 内容。 国家 鼓励 高等学校 培养 慈善 专业 人才, 支持 高等学校 和 科研 机构 开展 慈善 理论 研究.
广播 、 电视 、 报刊 、 互联网 等 媒体 应当 积极 开展 慈善 公益 宣传 活动, 普及 慈善 知识, 传播 慈善 文化 文化
第八 十九 条 国家 鼓励 企业 事业单位 和 其他 组织 为 开展 慈善 活动 提供 场所 和 其他 便利 条件。
第九 十条 经 受益人 同意, 捐赠 人 对其 捐赠 的 慈善 项目 可以 冠名 纪念, 法律 法规 规定 需要 批准 的 , 从其 规定.
第 九十 一条 国家 建立 慈善 表彰 制度, 对 在 慈善 事业 发展 中 做出 突出 贡献 的 自然人 、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由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或者 有关部门 予以 表彰.
第十 章 监督 管理
第九十二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应当 依法 履行 职责, 对 慈善 活动 进行 监督 检查, 对 慈善 行业 组织 进行 指导.
第 九十 三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对 涉嫌 违反 本法 规定 的 慈善 组织, 有权 采取 下列 措施:
(一) 对 慈善 组织 的 住所 和 慈善 活动 发生 地 进行 现场 检查.
(二) 要求 慈善 组织 作出 说明, 查阅 、 复制 有关 资料.
(三) 向 与 慈善 活动 有关 的 单位 和 个人 调查 与 监督 管理 有关 的 情况.
(四) 经 本 级 人民政府 批准, 可以 查询 慈善 组织 的 金融 账户.
(五) 法律 、 行政 法规 规定 的 其他 措施.
第九 十四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对 慈善 组织 、 有关 单位 和 个人 进行 检查 或者 调查 时, 检查 人员 或者 调查 人员 不得 少于 二人, 并 应当 出示 合法 证件 和 检查 、 调查 通知书.
第九 十五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应当 建立 慈善 组织 及其 负责 人 信用 记录 制度, 并向 社会 公布.
民政 部门 应当 建立 慈善 组织 评估 制度, 鼓励 和 支持 第三方 机构 对 慈善 组织 进行 评估, 并向 社会 公布 评估。.
第九 十六 条 慈善 行业 组织 应当 建立 健全 行业 规范, 加强 行业 自律.
第九十七条 任何 单位 和 个人 发现 慈善 组织 、 慈善 信托 有 违法行为 的 , 可以 向 民政 部门 、 其他 有关部门 或者 慈善 行业 组织 投诉 、 举报。 民政 部门 、 其他 有关部门 或者 慈善 行业 组织 接到 投诉.举报 后 , 应当 及时 调查 处理。
国家 鼓励 公众 、 媒体 对 慈善 活动 进行 监督, 对 假借 慈善 名义 或者 假冒 慈善 组织 骗取 财产 以及 慈善 组织 、 慈善 信托 的 违法 违规 行为 予以 曝光 , 发挥 舆论 和 社会 监督 财产.
第十一 章 法律 责任
第九 十八 条 慈善 组织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由 民政 部门 责令 限期 改正 ; ; 不 改正 的 , 吊销 登记 证书 并 予以 公告 :
(一) 未 按照 慈善 宗旨 开展 活动 的 ;
(二) 私分 、 挪用 、 截留 或者 侵占 慈善 财产 的.
(三) 接受 附加 违反 法律 法规 或者 违背 社会公德 条件 的 捐赠, 或者 对 受益人 附加 违反 法律 法规 或者 违背 社会公德 的 条件 的.
第九十九条 慈善 组织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予以 警告 、 责令 限期 改正 ; 逾期 不 改正 的 , 责令 限期 停止 活动 并 进行 整改 :
(一) 违反 本法 第十四 条 规定 造成 慈善 财产 损失 的.
(二) 将 不得 用于 投资 的 财产 用于 投资 的.
(三) 擅自 改变 捐赠 财产 用途 的 ;
(四) 开展 慈善 活动 的 年度 支出 或者 管理 费用 的 标准 违反 本法 第六 十条 规定 的.
(五) 未 依法 履行 信息 公开 义务 的 ;
(六) 未 依法 报送 年度 工作 报告 、 财务 会计 报告 或者 报 备 募捐 方案 的.
(七) 泄露 捐赠 人 、 志愿者 、 受益人 个人 隐私 以及 捐赠 人 、 慈善 信托 的 委托人 不 同意 公开 公开 的 姓名 、 名称 、 住所 、 通讯 方式 等 信息 的.
慈善 组织 违反 本法 规定 泄露 国家 秘密 、 商业 秘密 的 , 依照 有关 法律 的 规定 予以 处罚.
慈善 组织 有 前 两款 规定 的 情形, 经 依法 处理 后 一年 内 再 出现 前款 规定 的 情形, 或者 有 其他 情节 严重 情形 的 , 由 民政 部门 吊销 登记 证书 并 予以 公告.
第一 百 条 慈善 组织 有 本法 第九 十八 条 、 第九十九条 规定 的 情形, 有 违法 所得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予以 没收 ; 对 直接 负责 负责 的 主管 人员 和 其他 直接 责任 人员 处 二.以上 二十 万元 以下 罚款。
第一百零 一条 开展 募捐 活动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予以 警告 、 责令 停止 募捐 活动 ; 对 违法 募集 的 财产 , 责令 退还 捐赠 人 ; 难以 退还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予以 收缴.其他 慈善 组织 用于 慈善 目的 ; 对 有关 组织 或者 个人 处 二 万元 以上 二十 万元 以下 罚款:
(一) 不 具有 公开 募捐 资格 的 组织 或者 个人 开展 公开 募捐 的.
(二) 通过 虚构 事实 等 方式 欺骗 、 诱导 募捐 对象 实施 捐赠 的.
(三) 向 单位 或者 个人 摊派 或者 变相 摊派 的.
(四) 妨碍 公共秩序 、 企业 生产 经营 或者 居民 生活 的.
广播 、 电视 、 报刊 以及 网络 服务 提供 者 、 电信 运营 商 未 履行 本法 第二 十七 条 规定 的 验证 验证 的 的 , 由其 主管 部门 予以 警告 , 责令 限期 改正 ; 逾期 不 改正 的 , 予以 通报 批评.
第一百零 二条 慈善 组织 不 依法 向 捐赠 人 开具 捐赠 票据 、 不 依法 向 志愿者 出具 志愿 服务 记录 证明 或者 不 及时 主动 向 捐赠 人 反馈 有关 有关 情况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予以 警告 , 责令 限期 改正 ;.不 改正 的 , 责令 限期 停止 活动。
第一百零 三条 慈善 组织 弄虚作假 骗取 税收 优惠 的 , 由 税务 机关 依法 查处 ; 情节 严重 的 , 由 民政 部门 吊销 登记 证书 并 予以 公告.
第一百零 四条 慈善 组织 从事 、 资助 危害 国家 安全 或者 社会 公共 利益 活动 的, 由 有关 机关 依法 查处, 由 民政 部门 吊销 登记 证书 并 予以 公告.
第一百零 五条 慈善 信托 的 受托人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予以 警告, 责令 限期 改正 ; 有 违法 所得 的 , 由 民政 部门 予以 没收 ; 对 直接 负责 的 主管 人员 和 其他 直接.处 二 万元 以上 二十 万元 以下 罚款:
(一) 将 信托 财产 及其 收益 用于 非 慈善 目的 的.
(二) 未 按照 规定 将 信托 事务 处理 情况 及 财务 状况 向 民政 部门 报告 报告 向 社会 公开 的.
第一百零 六条 慈善 服务 过程 中, 因 慈善 组织 或者 志愿者 过错 造成 受益人 、 第三 人 损害 的 , 慈善 组织 依法 承担 赔偿 责任 ; 损害 是 由 志愿者 故意 或者 重大 过失 造成 的 , 慈善 组织.向其 追偿。
志愿者 在 参与 慈善 服务 过程 中, 因 慈善 组织 过错 受到 损害 的, 慈善 组织 依法 承担 赔偿 责任 ; 损害 是 由 不可抗力 造成 的 , 慈善 组织 应当 给予 适当 补偿.
第一百零 七 条 自然人 、 法人 或者 其他 组织 假借 慈善 名义 或者 假冒 慈善 组织 骗取 财产 的 , 由 公安 机关 依法 查处.
第一百零 八 条 县级 以上 人民政府 民政 部门 和 其他 有关部门 及其 工作 人员 有 下列 情形 之一 的 , 由 上级 机关 或者 或者 监察 机关 责令 改正 ; 依法 应当 应当 给予 处分 的 , , 任免 机关 的 监察 机关.直接 负责 的 主管 人员 和 其他 直接 责任 人员 给予 处分:
(一) 未 依法 履行 信息 公开 义务 的 ;
(二) 摊派 或者 变相 摊派 捐赠 任务, 强行 指定 志愿者 、 慈善 组织 提供 服务 的 ;
(三) 未 依法 履行 监督 管理 职责 的 ;
(四) 违法 实施 行政 强制 措施 和 行政 处罚 的.
(五) 私分 、 挪用 、 截留 或者 侵占 慈善 财产 的.
(六) 其他 滥用职权 、 玩忽职守 、 徇私舞弊 的 行为.
第一百零 九 条 违反 本法 规定, 构成 违反 治安 管理 行为 的 , 由 公安 机关 依法 给予 治安 管理 处罚 ; 构成 犯罪 的 , 依法 追究 刑事责任.
第十二 章 附则
第一 百一 十条 城乡 社区 组织 、 单位 可以 在 本 社区 、 单位内部 开展 群众 群众 性 互助互济 活动。
第一 百一 十 一条 慈善 组织 以外 的 其他 组织 可以 开展 力所能及 的 慈善 活动.
第一 百一 十二 条 本法 自 2016 年 9 月 1 日 起 施行。

© 2020 Guodong Du e Meng Yu. Todos os direitos reservados. A republicação ou redistribuição do conteúdo, incluindo por enquadramento ou meios semelhantes, é proibida sem o consentimento prévio por escrito de Guodong Du e Meng Yu.